臺灣特有種魚池琴蛙配對行為 縮時攝影全記錄

魚池琴蛙雄蛙會挖掘泥窩並修築巢口,在巢內鳴叫吸引雌蛙。 圖片提供/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五月二十一日表示,繼今年三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同發表新種「魚池琴蛙」後,生多所持續投入其生殖生態學研究,並首次完整拍攝記錄魚池琴蛙的配對與產卵行為。
生多所表示,魚池琴蛙為臺灣特有種,僅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過往研究團隊曾在棲地範圍內架設兩臺縮時攝影機,進行整個生殖季的拍攝,近期已完成所有影像的檢視,完整記錄了魚池琴蛙在生殖季節的各項行為。研究顯示,雄蛙會在生殖季時於傍晚開始挖掘泥窩,接著修築巢口,在巢內鳴叫吸引雌蛙。每次築巢約耗時兩小時到三小時,由於築巢消耗能量極高,因此雄蛙對巢穴展現出強烈的守護行為,若有其他雄蛙接近巢口,築巢的個體會與入侵者產生肢體衝突,表現出追逐、扭打、互疊、壓制、互鳴、對峙等多種行為,時間從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
生多所表示,魚池琴蛙的配對與產卵行為也首次被完整拍攝。雄蛙築巢後,會留在巢中鳴叫以吸引雌性青睞,若能成功引入雌蛙,雙方就會在巢中完成配對與產卵,約歷時三十分鐘。產卵結束後,雄蛙、雌蛙先後彈跳離巢,蛙卵則被包覆於逐漸吸水膨脹的透明膠質中。早期胚胎在膠質保護下,即使遭遇大雨淹沒窩巢,也不易自巢口流出,從而降低被天敵掠食的風險。若短期內無降雨,胚胎則可持續於窩巢中發育成為蝌蚪;直到下一次大雨來臨、沖開窩巢,或水位高漲淹沒窩巢時,蝌蚪便順勢流入下方水體,展開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