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別搶著做孩子能做的事

文/劉容襄(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5/5/22)

 有一回,到南部的一所國小演講,場地是舒適的地板教室,親子陸續抵達後,遵照主辦方的提醒,一一將鞋子放置門口。我發現有的孩子習慣脫鞋後有「專人處理」,有的是被提醒後回頭歸位,極少數的孩子會自動而準確的排列完成。不過,引起我關注的,是大大小小的鞋子中,有鞋帶的只有兩雙,其中一雙還看得出屬於裝飾,也就是不用解開鞋帶,腳就可以順利「擠」進鞋子裡。

動作發展影響學習

 既然好奇,就要追問咯。待親子分流學習開始後,我隨口問:「請問,還記得孩子從幾年級開始穿有鞋帶的鞋子?」爸媽先是一愣,然後笑咪咪回應,大多從中年級以後,有的甚至到高年級仍習慣穿魔鬼氈式的鞋子。「以前幼兒園老師說不要穿有鞋帶的鞋子。」一個媽媽認為孩子不習慣繫鞋帶,是從小在幼兒園裡養成的。「我想那是因為對幼兒的安全考量,不是建議不要穿繫鞋帶的鞋子。」我試圖幫幼兒園老師解釋。

 「我兒子以前穿有鞋帶的鞋子,因為不會繫鞋帶,老是生氣。」「我家妹妹為了繫鞋帶,總是上學遲到。」「我丈夫因為孩子繫鞋帶拖了時間,還沒出門,一家人就吵成一團。」「孩子長大自然就會了,我們不想因為鞋帶自找麻煩,呵呵。」

 聽著大多數父母的「內心話」,對應方才在教室外看見的「無帶鞋子大軍」,讓我想起不久前一則外國的專題報導。

 一名幼兒園老師在訪談中提及,過往孩子進教室時,口袋裡總是裝著小石頭和草叢中翻找到的寶貝,但是近年來,孩子多半只盯著手裡3C產品的螢幕,對身旁的小花園視若無睹,也發現孩子漸漸喪失自理能力,熟悉的生活常規對他們來說益發困難,像是擰毛巾、摺飛機、繫鞋帶或是旋開飲料瓶蓋等。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今年提到相同的概念,發現臺灣的孩子在身體動作方面的質與量降低許多,這容易影響動作協調與注意力等,進而讓孩子在生活與學習產生自信心的不足,因此,建議父母可以著墨在複雜且粗大的動作,例如打球、騎腳踏車、晾衣服、逛市場等;或是較精細的動作,例如畫圖、摺紙、繫鞋帶、捏陶等。

學會處理生活事物

 想想,西方一直引以為傲的多元探索與實踐、戶外冒險與體驗等,在新世代裡竟然漸漸被3C產品取代,雖然不是鋪天蓋地亦無須自我驚嚇,但這趨勢不得不多留意。

 我常與父母交流的基本概念,是孩子的發展必須在實際而真實的情境中逐步建立,不要小看「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常規,因為在生活中,所以重複發生;因為自然而然,所以容易建立習慣。洗完臉自己擰毛巾,一次擰不乾,多擰幾次,最後父母幫點忙無妨;繫不好鞋帶,多練習幾次,拖時間就早點起床;小被單摺不好,那麼在假日練習多摺幾次;瓶蓋一次旋不開,就多旋幾次……

 別小看「多做幾次」的意義,孩子在生活中各種大小動作,是在重複與修正中活化並「綁定」自己的腦袋,不但使孩子熟練常規,更體認「自己的生活要自己來」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