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美聊天室
母親 名畫中溫柔身影

有一種溫柔,叫做「媽媽」;有一種記憶,藏在藝術家畫筆下最細緻的角落。世界各地的畫家用不同的方式,描繪和「母親」有關的畫面,安靜的、溫暖的或思念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三幅關於母親的經典畫作,看母愛如何在藝術中留下永恆光影。
陳進〈母愛〉/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溫馨的日常
臺灣畫家陳進〈母愛〉,採用東方膠彩畫的媒材技法,線條細膩,色彩溫潤。膠彩畫使用礦物顏料與膠水混合作畫,層層疊色,呈現柔和而沉靜的氛圍。從畫面的構圖、色調到人物神情,無不傳遞「靜中有情」的美感。
畫面中,年輕媽媽低頭看著懷裡的嬰兒,表情慈愛,動作輕柔。她穿柔粉色的長衫,衣領上繡著細緻的小花,坐在雕花木椅上,手戴玉鐲,懷中的寶寶安穩的吸吮母乳,安靜如詩。
陳進是日治時期第一個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取得學位的臺灣女性畫家,她擅長以膠彩描繪臺灣早期富裕家庭的女性與家庭生活,透過細膩描寫技巧,展現女性的優雅與柔情。
伊莉莎白‧露易絲‧維傑‧勒布倫〈與茱莉的自畫像〉/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藏
自然的相擁
〈與茱莉的自畫像〉是十八世紀法國畫家伊莉莎白‧露易絲‧維傑‧勒布倫描繪與女兒茱莉相擁的場景。畫中,母女倆穿古典風格的衣裳,緊貼彼此,面帶微笑。這不是莊嚴的肖像,而是母親柔情與快樂的自然流露。
維傑‧勒布倫是路易十六時代最受歡迎的宮廷畫師,也是瑪麗皇后的御用畫家。在那個女性不易在藝術界立足的年代,她以優雅筆觸、自信眼神與溫柔主題,為母愛留下最美的見證。
母親輕扶女兒的背,兩人親密相依,彷彿一起看著鏡中的自己。這樣的自畫像畫法,不僅讓觀者看見「畫家與母親」的雙重身分,更看見深厚的親子關係。
瑪麗‧卡薩特〈孩童沐浴〉/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親密的互動
瑪麗‧卡薩特是少數活躍於印象派圈子中的女性藝術家。卡薩特擅長描繪母親和孩子的日常互動,〈孩童沐浴〉使用明亮色調與流動筆觸,讓畫面充滿自然光感與柔軟動勢。
畫面中,年輕媽媽正輕輕摟著孩子,讓她坐在自己腿上,仔細幫她洗腳,認真的眼神搭配緩慢輕柔的動作,表現母親小心的呵護孩子。
這幅畫展現生活中最細瑣卻真摯的時光。媽媽的動作細心,孩子的神情安心,這種「無言的愛」正是卡薩特作品中最動人的地方。
記事本
視角的祕密——
三幅畫藏著誰的眼睛?
回顧今天的作品,你是否有發現這三幅畫不只畫了媽媽,還藏著不同的「觀看身分」──也就是「不同的視角」!
陳進〈母愛〉畫她的媳婦哺育孩子的神情,是「祖母的視角」。維傑‧勒布倫〈與茱莉的自畫像〉畫自己和女兒,是「母親自我凝視的視角」。卡薩特〈孩童沐浴〉畫的是家庭日常,從構圖看來像是「站在母女前的爸爸視角」。
這樣的視角變換,讓每幅畫傳達出不同的母親形象:從照顧者到被照顧者;從女兒到母親,再到祖母。這些畫,讓我們看到母愛不只是擁抱和照顧,更是代代相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