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悅讀趣
和孩子談法律 了解隱私界線

法律不僅是大人的事,懂法律也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規範意識,學會判斷是非,並理解行為後果。透過學習法律條文,孩子能了解哪些行為可能侵害他人權益,進而培養尊重他人,遵守規範的責任感。
最近發生一個真實案例:A同學詢問B同學的帳號和密碼,並將帳密傳給其他同學(以C代表),導致大家用B同學的帳密登入某平臺瀏覽B同學的學習紀錄。
理解隱私保護
這看似同學間的「小惡作劇」,但已涉及個人隱私,甚至可能違反相關法律規範。這樣的例子,正是引導孩子理解隱私保護和法律責任的好機會。
步驟一
討論案例 喚起動機
與孩子討論案例,問問孩子:「如果你的帳密被公開,會有什麼感受?」「這種行為對B同學造成哪些影響?」「A同學、C同學會受到哪些責罰呢?」
待孩子回應後,再與孩子討論。提醒爸媽,只以個人經驗思考這些問題還不夠,可以上網查法律的相關條文。
步驟二
瀏覽條文 感受重要
在網站上輸入「個資」兩個字,就能找到「全國法規資料庫」中的《個人資料保護法》。
接著,讓孩子用滑鼠從網頁上方滑到最後,他們會發現這部法規竟然有五十六條。這麼做,孩子可以感受到光是保護個人資料,就有這麼多必須注意的事。
步驟三
運用逗號 拆解長文
法律條文往往是長長的句子。
例如第五條: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
爸媽先幫孩子建立正確心態——看到很長的句子,別害怕,先留意句子中的「逗號」(,)就行,因為它可幫助分句。請孩子把《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五條裡的逗號圈出來。
步驟四
熟悉結構 精讀內容
爸媽是不是也很佩服律師能熟記那麼多那麼長的法律條文,其實,法律條文有其書寫結構。
一起來拆解法律條文的基本結構。
1.條次(編號)
條文的編號,方便查閱與引用。範例:第五條。
2.主旨(核心概念)
條文中規範或處理的主要議題。範例: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
3.規範(義務或責任)
條文要求當事人必須遵守的規定,包含應該做的事(義務)或禁止做的事(限制)。範例: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
4.補充條件(關聯說明)
條文中提供進一步條件或解釋,用來補充規範內容。範例: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
接著,帶孩子運用「顏色」標示條文的「主旨」(黃色)、「規範」(綠色)及補充條件(藍色),並圈出關鍵詞(動詞及接著來的名詞)。範例:第5條 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
最後,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次。範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資料,例如生日、住哪裡……當我們要用別人的資料時,必須先獲得對方同意,而且只能用在約定好的事,不能拿來做其他奇怪或不對的事。
步驟五
再讀案例 思考原因
帶孩子回到案例,想想A同學為什麼想擁有B同學的帳密?A同學為什麼把B同學的帳密給其他同學?B同學為什麼把自己的帳密給A同學?B同學知道或不知道A同學拿他的帳密去做什麼,會有什麼影響?
同時,讓孩子練習回應「如果有人向你索取帳密,你怎麼回應?」「如果你不小心知道朋友的帳密,應該怎麼做?」
遵守法律責任
說實在,如果有機會聽聽當事人的想法,或許較能了解事件的原貌。而類似的事層出不窮,我們無法了解所有人的動機,但一定要「尊重他人權益」!
偶爾帶孩子閱讀法律條文,不僅可提升閱讀能力,也能讓自己與孩子逐步理解法律的內涵,在生活中更有意識的遵守規範、保護自己及他人的權益。特別是在數位生活日益普及的時代,更要懂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