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科學的碰撞

今年大學學測國文寫作題目,以「五十二赫茲鯨魚」為主題,希望考生抒發想像,寫出自己獨特的故事。不過,隨即有動物科學界人士批評,「五十二赫茲鯨魚」的考題散播不實訊息,拉低科學素養。
五十二赫茲鯨魚的故事源自一九八九年,科學家在太平洋發現一頭藍鯨,發聲頻率達五十二赫茲,但一般藍鯨發聲頻率約十赫茲到四十赫茲。因此有人認為,這頭鯨魚無法與同類溝通,英國媒體甚至形容牠「無法找到愛情」。
這個故事引發無數創作者共鳴,從文學、音樂到電影都有人引用,陳綺貞歌詞就寫著「沒有人聽見我在唱著生命的寂寞」。不過,科學家闢謠表示,其他鯨魚未必聽不到五十二赫茲的聲音,這可能是一種情感化的過度詮釋,溝通也不只是頻率而已。
因為對科學的無知或誤謬,而造成「美麗的錯誤」,在文學中其實很常見。以前的人對於月亮的科學認識不足,卻藉著想像創作出許多作品。方文山〈青花瓷〉的歌詞,也被古玩家指出文化常識的錯誤,仍不妨礙聽者對歌詞意境的想像。
文學在本質上不反科學,而科學實事求是,對文學提出指正,也能激盪出創造力的火花。不過,當科學誤謬故事成為文學考題,傷腦筋的工作就回到評分老師身上。一旦有考生指出錯誤,並寫出非考題預期方向的答案,該如何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