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小提燈的意義

高雄市今年燈會以日本人氣IP吉伊卡哇為主角,推出的紙雕小提燈可愛吸睛,網友喊出要高價收購小學生的小提燈,被形容為「小提燈之亂」。事實上,每逢元宵節,觀光署與地方政府都會提供小提燈供民眾免費索取,初步統計,全臺每年約發出超過一百萬盞小提燈。
元宵節提著小提燈,確實讓人感受濃濃節慶氛圍。不過,小提燈多由紙片、塑膠組成,加上電池、燈泡、包材等,如不謹慎回收,易造成生態環境負擔。近幾年環保人士呼籲停發小提燈,臺北市在二○一九年就依市民網路投票決定停發,但今年又援引新民調,恢復發送十萬盞。可見發送與不發送,各有支持者。
平心而論,為因應減塑永續潮流,許多小提燈已設計為多用途,過節後可變為存錢筒等;也有小提燈結合手機,免電池即可發亮。但小提燈是以特定生肖設計的產品,且因免費不易珍惜,加上回收時須細心拆裝,許多民眾嫌麻煩,多數小提燈在節後就成為廢棄物,也是事實。
民俗節慶如何與時俱進,使其既保留傳統價值,又不造成地球負擔,值得省思。元宵節多落在寒假期間,親師可以和兒少一起討論節慶的意義,以及小提燈的利與弊。鼓勵兒少發揮創意,利用手邊素材打造專屬提燈,不僅能創造共同回憶,又能將環保意識融入節慶傳統,是很好的跨域學習,賦予元宵節更多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