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聰明學金融
手機變錢包 數位金融在家參與

文/李顯儀(正修科技大學金融管理系副教授) 圖/Kinna (2024/10/8)

 某一天放學回家,阿泰急急忙忙從書包抽出一張紅色的紙,遞給媽媽說:「今天老師發了這張通知單給我,要我提醒媽媽記得繳學費。」阿泰向媽媽眨眨眼。

 看到阿泰水亮的大眼睛,媽媽瞥了一眼「學費催繳通知單」接著說:「你是不是又在動歪腦筋?即使媽媽忘記繳學費,你還是必須上學的。」阿泰聽了媽媽的回答嘟起嘴。

 媽媽立刻拿出手機,簡單操作幾下,並向阿泰說:「你看。現在繳費完成了,明天請準時起床啊。」阿泰狐疑的問:「未免太快了,為什麼媽媽不用去提款機轉帳,也不用拿現金,就可以繳費?」

 媽媽笑著說:「現在手機數位付款很方便,轉帳與繳款瞬間就能完成。」阿泰追問:「那為什麼平時零用錢,媽媽都給我現金?」媽媽接話說:「其實零用錢也能直接轉帳到你手機內的數位帳戶,這樣也不怕弄丟錢,不過還要考量你平常的消費場所,看是否提供數位轉帳服務呵。」

大家來討論

 近年來,科技進步,網路普及,智慧型手機開發也日新月異,網路金融交易變得快速又便利,原先只能以電腦與讀卡機配合的形式,逐漸也能透過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進行,大大增加數位金融使用率。

 一般民眾利用網路使用的金融服務,有兌換外幣、買賣股票和購買簡易保險等,但最常用的項目一定是「轉帳支付」。

 在臺灣,轉帳支付形式很多元,從早期的申辦晶片卡與紙本帳戶,像金融卡、信用卡、儲值卡(帳戶)等,到數位整合的行動裝置,如手機網路銀行、穿戴裝置,甚至利用生物辨識技術完成的數位支付行為,都能運行無阻。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已離不開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建構的「數位世界」,在金融層面的呈現特別明顯。

 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支,它既是電話和錢包,也有銀行功能,可以轉帳支付,還能購買金融商品,縮短了過去必須親自到實體金融機構的距離。透過網路,居住偏遠的人能免除長途跋涉,在家就能獲取金融服務,讓普惠金融得以實現。

知道多一點

 雖然現今數位金融服務盛行,快捷又便利,但衍生的科技風險,像是個資外泄,帳戶遭駭客入侵,以及資訊詐騙與洗錢活動等,也是大家須共同防範、警覺的。

 行政院二○二二年成立「數位發展部」,希望提高數位科技發展的效益,以及強調資訊安全對社會發展的重要。

 「數位發展部」與國內金融機構最高監督單位「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合作,強化金融機構資訊安全,發展網路金融服務,並積極推動數位行動支付,期望逐年提升國人使用數位金融的比率,未來能達九成以上普及率,使普惠金融更加便捷安全。

小遊戲,測驗今天學到的金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