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布朗博士的腦科學世界Dr.Brown
熟悉感 導致記憶錯誤

文/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圖/Forest (2024/9/6)

 在司法程序中,常請目擊證人或受害者對人臉進行記憶指認,但憑人臉指認,事實上非常困難而且容易出錯。為什麼這項作業會這麼容易出錯呢?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熟悉感」會導致記憶錯誤。

心理學家湯姆森明明有不在場證明,卻被遭歹徒傷害的人指認為罪犯。

 
重大創傷混淆記憶

 當證人指認嫌犯時,如果待指認的人之中出現看起來比較熟悉的臉孔,那個人被指認的機會就會提高,儘管這種熟悉度可能和嫌犯及犯罪毫無關係。

 一九七五年曾經發生一件知名案例。澳洲心理學家湯姆森訪問美國,有一天他上實況轉播的電視節目談論他的研究,沒想到第二天警察就上門逮捕他,說有人控告湯姆森闖入民宅並有傷害行為。警察讓被害人指認嫌犯,被害人親自指認出湯姆森。

 不過,還好湯姆森有不在場證明,因為案發時,他正好接受電視訪問,所以他獲判無罪。後來調查才發現,原來案發當時,被害人剛好在觀看湯姆森的實況電視訪問。因此可能是案發時的重大創傷,導致被害人混淆了案發當時的前後相關記憶,才誤以為湯姆森就是犯人。

案發當時,被害人看的電視節目正好出現湯姆森,可能因受重大創傷而混淆相關記憶。

觀看影片誤認搶犯

 來自實驗室的證據也支持上述的記憶混淆現象。例如一九九四年的一項實驗中,實驗組的受試者被要求觀看一名男老師的教學影片;對照組的受試者則觀看女老師的教學影片。影片播放完畢,所有受試者都會再觀看女老師被搶劫的影片。

 看完搶劫影片,每一個受試者都必須從好幾張照片中指認搶劫犯。結果發現,當照片裡根本沒有搶劫犯的時候,實驗組的受試者,也就是先前看男老師上課的那些受試者,竟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人,誤認那個男老師是搶劫犯。相較之下,對照組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受試者犯這種錯誤。

 而且,當照片中有搶劫犯的時候,實驗組受試者的犯錯機率雖然大幅下降,仍有百分之十八的受試者把那個男老師誤認成搶劫犯,遠高於對照組的百分之十的犯錯率。

 心理學家推測,實驗中的記憶混淆現象,可能是因為實驗組受試者事先看過男老師的影像,對他的臉有熟悉感,也因此在接下來指認的時候,就依賴這樣的熟悉感,誤以為男老師就是搶劫犯。

  下次懷疑他人或參與指認時,留意一下是否受「熟悉感」影響呵!

研究顯示,受試者容易因為看過男老師的影像,對他的臉有熟悉感,所以誤認男老師就是搶劫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