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行為科學
用圓環引導車流 安全又環保
繞圈和直走,哪個比較安全?
這屆夏季奧運在法國的巴黎舉辦,看到以不同角度的鏡頭拍攝的巴黎,會發現它有很多地方設置了圓環來引導車流。在臺灣,圓環似乎只出現在車流比較不繁忙的路口。
巴黎是有兩百萬人口的大型都市,但是圓環在巴黎市區仍然處處可見;不僅巴黎,許多先進國家陸陸續續把圓環當作解決交叉路口安全的設計方式,也許有些人覺得有圓環的都市好像比較古典,但真的是如此嗎?
圓環可以處理不同分支角度的路口。圖為法國巴黎凱旋門圓環。
設計源自歐洲
非為疏導交通
如果說要在地上擺「圓形」,除了圓環以外,很多人會想到歐洲宮廷花園中的圓形配置。不管是哪個國家蓋的花園,不管花園的配置是否對稱,圓形永遠是花園中必然存在的形狀。
因此,在城市規畫中,十八世紀後期出現的圓環建築並不是因為交通功能所以這麼設計。當建築物以圓環方式配置,自然產生圓環的道路形狀,讓行經的人與車繞著走。這時的圓環道路上,通常是人與牛車馬車,行進速度較慢,數量也不多,所以沒有特定的行駛方向。
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因為汽車數量多得已在都市產生交通問題,當時紅綠燈控制的技術又不發達,重要路口仍須有人指揮疏導,才不會讓車流堵在路口動彈不得。終於有建築師想到利用「單向圓形動線」的圓環,讓交叉路口的車流可以保持環狀方式流動,同時解決安全與交通管制人力的問題。
圓環的車流可分為「轉向」與「匯入/匯出」兩種,不用號誌就能處理車流。圖為嘉義市中央噴水池圓環。
建立先後順序
路口不再塞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汽車工業蓬勃發展,導致許多城市的交通加速惡化,尤其大家使用圓環時誰該讓路,誰該先走,沒有明確規範,進入圓環的車流很容易導致圓環內的車減慢速度,圓環因此成為塞車的起點。
為了解決塞車問題,英國的交通工程師制定使用圓環的「先行」與「讓行」規則:圓環裡的車輛有優先通行權,在旁邊道路上準備進入圓環的車輛要等到加入圓環時不會影響車流的時候,才能加入圓環的內圈。
因為建立了先後順序的規則,圓環在歐美地區如雨後春筍般陸續設置,雖然圓環的路口需要較大的空間,但圓環設置後,車流可以順著圓環的形狀進入、繞行、離開圓環,而且可以處理多條道路集中在一個路口的車流課題,例如巴黎的凱旋門圓環,一口氣連接了十二條不同方向的道路。
圓環內外圈能分離汽機車的行駛動線。圖為新竹市東門圓環。
減少停等時間
可免設紅綠燈
在歐美國家,圓環搭配車流調整(部分路段改為單行道),以及駕駛人對車輛讓行規則的明確要求,路口就不用設紅綠燈管制交通,尤其近年來注重碳排放減量,圓環路口有減少車輛停等時間的優勢。
雖然臺灣的圓環路口往往搭配紅綠燈管制,提升車輛與行人的安全,但駕駛人用路意識日益完善,未來也許在車流量不高的中小型城市中,更有機會看到小型圓環取代紅綠燈,成為保障用路人安全,也減少廢氣排放汙染的交通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