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韌性
(2024/4/8)
四零三花蓮大地震後,國際媒體湧入,發現不僅民眾冷靜應對,社會運作如常,政府調度也很有效率,都驚訝於臺灣對抗災難的韌性;認為同樣規模七點二的大地震,若是發生在他國,後果將不堪想像。
這次花蓮地震後,各地建築物受損倒塌不多,電力、網路、交通運輸沒有大規模中斷,精密的半導體產業在最快時間就宣告恢復產能,確實反映了臺灣各界自九二一地震以來,向歷次的災難學習與改善後的成果。
地震發生當下,學生都能落實趴掩穩,震後有序的移動到空地,是經常演練的成果。臺鐵新設的落石告警系統,成功阻止一列太魯閣號撞上落石。慈濟快速設置的災民收容所,設備兼顧隱私與休息,獲得日本媒體由衷肯定。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外國搜救隊帶來先進的生命探測器、搜救犬與切割器材,後來臺灣也陸續採購與學習。這次搜救隊在山區搜救,發現空拍機不足以因應當地環境,政府因此接受土耳其搜救隊來臺協助,日後也應儘快補充適用的設備。
鐵路在一天內修復通車,公路也陸續在幾天內搶通,各界肯定。但背後的實情是,地震至今,花蓮餘震不斷。所有在山區搶修交通、搜救失聯者,甚至在平地拆除危樓的人員,全都冒著隨時有落石與崩坍的風險。他們的盡職態度與勇氣,更值得所有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