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走出教室向世界學習
守護領角鴞 校園造棲地

文‧圖片提供/王俊凱(新北市八里國中教師) (2023/8/20)

貓頭鷹屬夜行性動物,野放活動於傍晚進行。

 八里國中校園偶然發現領角鴞出沒,師長實驗性的帶著學生架設巢箱,沒想到真的被用來育雛。領角鴞屬於保育類動物,於是學校向農委會申請校園觀察計畫,以符合法令,也向特生中心申請標本用來教學,最後開發出獨特且緊密結合生活的校訂課程。

猛禽研究會人員入校,為領角鴞繫腳環。

觀察領角鴞
獲得環境資訊  

 育雛期,師生除了用望遠鏡觀察巢內鳥母子活動,自然及語文領域也配合培訓小解說員。幼鳥離巢後,取下巢箱,分析裡面的食繭與食物殘渣。師生透過比對得知:領角鴞的食物有鳥類、老鼠及昆蟲,再用這份證據來倡導停用滅鼠藥與殺蟲劑,以營造友善環境。

 擔任小解說員的陳雲玲說:「繁殖期一到,有許多同學下課會去觀察領角鴞,我們就擔任小助教。iPad畫面可看到領角鴞媽媽奮力保護寶寶,讓人感受到母愛偉大。」

在課堂上,學生觀察貓頭鷹標本。

野放給祝福
營造友善環境

 在校園繁殖的領角鴞,猛禽研究會都協助繫上腳環標記。最近猛禽研究會通知,救傷一隻去年離巢的領角鴞已復原,打算送回出生地八里國中野放。

 野放活動於傍晚開始,教師先分享校園貓頭鷹的故事,再介紹「校友」出場。最後,領角鴞在眾人驚呼聲中重返大自然的懷抱。

 學生湯品珈說:「我曾觀察過牠,沒想到還能再見,緣分真特別。」李芷廷也說:「領角鴞是八里國中的明星動物。這次,我近距離觀察,牠眼睛大,真可愛。希望以後牠能平安的生活。」

 教育部推行「新世代環境教育」,鼓勵教育現場跳脫舊式環教框架,關注真實生活的環境問題。這次學校透過校園生態議題,讓學生為保育動物營造棲地,符膺聯合國SDGs生態永續目標。

分析領角鴞巢裡的食繭與食物殘渣。

小檔案

 領角鴞是中小型的鴟鴞科貓頭鷹,主要分布在一千公尺以下低海拔的淺山,環境適應力強,活動範圍與人類生活環境重疊,有時晚上在市區學校或公園就能聽到牠「嗚嗚嗚」的叫聲。

 都市或近郊山區較少領角鴞的天敵,如鳳頭蒼鷹,不乏鼠、鳥等食物,很適合牠生存;但缺乏天然樹洞育雛,只好在不安全的地點築巢。為了保護領角鴞,臺中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從國外引進巢箱架設技術。

等待野放的領角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