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餐桌文化
探索環境 建構實用農業知識
日本人以前會在村子和原始森林的邊緣地帶立起鳥居,建造新神社。
日本四季分明,餐桌的食物擺盤都會隨季節流轉,溝通用的日語也緊跟著大自然的節拍,習慣藉由植物來表現情感,形成獨特的美學。
以前日本人相信大自然中除了野生動植物外,還住著神靈、河童、天狗和狸貓。當人口增加,砍倒樹木,放火燒出一片空地整理成農田,驅逐捕獵一隻又一隻的動物,把木頭拿來蓋房子,建立一戶又一戶屋舍,人們安居樂業,原本住在這裡的生靈卻無家可歸,四處飄零。
所以,老人不會忘記在村子和原始森林的邊緣地帶立起鳥居,建造一座新的神社,慰靈並鎮靈,防止生靈到村子作祟。
充滿秋季氣氛與季節食材的日本家常炊飯,鮮香味美。
從環境中找答案
從村子沿著蜿蜒曲折的小路往神社走,樹木蓊鬱,光線黯淡,一踏入鳥居,就進入另一個世界。以前的日本人認為,神社就是人類和神靈之間的結界,就像《魔法公主》中的野豬神,又像《神隱少女》的冒險,大自然充滿奇蹟。
博物學者開始觀察、分析自然,用筆描繪枝葉,用盒子收集昆蟲,用網子撈捕魚蝦,動用各種儀器,企圖丈量天地,解鎖生命的祕密,把敬畏轉為好奇,孜孜不倦的書寫大地。這些人被稱為本草學者、博物學者,在現代被稱為自然學家、生物學家。
大自然不僅成為俳句和水墨畫的主題,蝴蝶翅膀的美麗圖紋也成為和服布料的花樣,甚至從觀察蚊子的生命循環,擺脫了瘧疾危害,拯救無數人的性命,小昆蟲的知識竟然那麼有用。
武士在亂世用刀劍報國,江戶時代天下太平沒有戰爭,改用學問知識和管理技術來報國。
生物學家的前身是博物學者。
幫助建構新社會
各行各業所有的原料都來自大自然,效率運用的前提就是大規模普查清點,編列造冊,分門別類,觀察歸納,把人類對大自然的統治拓展到深山幽谷、河童、天狗、狸貓身上。
對大自然的好奇是每個孩子的本能,有些孩子長大後,加入政府,成為官僚或學者,探索怎樣預防傳染病,什麼米結穗最多,什麼土壤適合種植甘蔗,奎寧的原料金雞納樹種在哪裡最好,茶葉如何減少蟲害,日夜規畫經營,把大自然轉變為財富,農業和醫藥有飛躍性的發展。
日本在鎖國時期仍從荷蘭輸入科學知識,涓滴如流。黑船來航,國門大開,西方知識湧入,海潮滔滔。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年,他們來到臺灣,用過去官僚和學者打下的底子,系統性的探索寶島,深入人跡罕至的處女原始林,滿足無底洞般的經濟需求。
他們彷彿向天借膽,開拓自然,破壞自然,原住民從來沒看這些機具器械,奮勇抵抗,最後在炮火下四處逃竄。不過這次,在森林邊緣並沒有建立很多神社,而是設置了警備所、學校和衛生單位,遠在臺北的還有醫學院和農學院。
總督府確立「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發展政策,糖金米銀。以前臺灣人吃的是米粒長、口感乾鬆的在來米,現在吃的是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Q軟蓬萊米,就出自日本農業學者的研究。很多動植物的拉丁學名、行道樹的樹種,柑橘、香蕉、鳳梨、咖啡等農作物,受日本的影響持續到了今天。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建造帝國製糖第一工廠。圖片來源╱臺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