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公民課
誰決定行為正不正常?
近期,以自閉症律師為主角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網路熱烈討論。故事講述一名律師因為患有自閉症而面臨許多阻礙,卻每次都能憑自身實力打贏訴訟。劇情題材除了能認識一些韓國法律知識,也讓觀眾透過故事開始對自閉症有大致的認識。
相較於一般疾病,自閉症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症狀,它通常不會造成患者身體不舒服,卻會造成患者生活上的困擾。一般來說,自閉症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與情緒理解障礙,像是他們有時冷漠、有時激動、有時則會表現出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由於自閉症並沒有引發明確的病痛,而只是展現在患者與眾不同的行為舉止或思維模式,因此一個人是否有自閉症,通常取決於他的表現究竟有多麼異常。在這裡,「正常」與「異常」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判斷基礎。
「正常」究竟指的是什麼?「不正常」真的不好嗎?
這次,透過自閉症與精神疾病來探討關於「正常」的問題。
一起來思考
在班上可能多少聽過「那個人怪怪的」、「他腦子不正常」之類的話,通常都是玩笑話,但有時人們確實會認為某些人就是很怪、很不正常,並稱他們「瘋子」或「神經病」。
如果繼續思考下去,可能會發現「正常」多少含有「多數人」的意思;也就是說,是多數人的言行舉止,界定了什麼是正常的言行舉止。例如,如果多數人都做A,那麼做A就是正常的;如果多數人都不做A,那麼做A就是不正常的。
但是,「正常」蘊含的意義也不只有「多數人」這個層面,它還含有某種「好」的意味。例如,我們說一個人正常,就同時在給予那個人肯定;我們說一個人不正常,則是在批評或取笑那個人。
這樣一來,「正常」已經把「多數人」與「好」兩個概念連結起來了:符合多數人的行為就是好的;相反的,不符合多數人的行為就是不好的。例如,一個與眾不同的自閉症的人是不正常的,因此自閉症就是疾病的、不好的、需要治療的。
但是,哲學家可能會想探問,為什麼與多數人不一樣,就是不好的、需要治療的呢?大家都在做的事,一定是好事嗎?大家都遵從的習慣、說話方式,就一定是好的習慣與方式嗎?
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的問題。
想一想
當大家都在排擠某個同學時,你不跟著一起排擠,大家就會覺得你不正常,甚至連你也一起排擠。但這時的「正常」,也就是跟大家一起排擠同學,這樣對嗎?會不會其實「多數人做的事」根本與好壞無關呢?
用這樣的角度來思考自閉症,或許就會覺得自閉症並不是一種不好的疾病,只是一種「少數人」的生活方式。畢竟說到底,少數與多數間或許沒有好壞的分別,只有相同與不同而已。
你認為世界上真的存在正常與不正常的標準嗎?如果存在,你覺得自己是偏向正常,還是不正常?當遇到與自己想法或做法不同的同學時,你用什麼方式對待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