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深度遊臺灣小文青來解詩
以海為田 種出肥美蚵仔

文‧圖片提供/ 王派仁(臺中市山陽國小校長)
圖/Yu-Ying's illustration (2022/6/5)

種蠔

◎許後根

竹插寒沙浪作疇,蠣從無盡藏中收。

耕山單竟輸耕海,旱魃雖遭總不憂。

解釋:養蚵的竹竿插在沙灘上,像是海上波浪間的農田,過沒多久,就有採收不完的蚵仔。陸地上的農作收穫不如蚵田豐厚,而且還不必擔心旱災缺水的問題。

蚵仔煎是知名的臺灣小吃 圖/達志影像

昨天爸爸買了蚵仔煎給我吃,真好吃!

你喜歡吃蚵仔?那你知道蚵仔是怎麼來的嗎?

不知道?只知道牠是海裡的生物。

臺灣的養蚵產業在明鄭時期就開始了,從許後根所寫的〈種蠔〉這首詩就能略知一二。詩裡提到的「蠔」就是蚵,「蠣」就是牡蠣的意思。種蠔是指把一根根綁著蚵殼的竹子或木頭插在海灘上的養殖方式,稱作「插篊式」。

只要綁上空殼就能生出蚵仔,太神奇了吧!

當然不會憑空生出蚵仔啦!成年的蚵仔會在水中釋出精子及卵子,受精之後發育成擔輪幼蟲,這些幼蟲喜歡附著在礁岩或貝殼上,然後長成小蚵仔。

難怪叫「種蠔」,真會譬喻!為什麼詩裡說「種蠔」比種田好?

淺灘上,蚵農在「插篊式」的蚵田中努力採蚵。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

原因在於蚵仔只要吸取免費的海水中的養分就能長大,種蔬菜水果還得澆水、拔雜草和施肥,當然比種田好咯!

有道理。但是蚵農在海邊工作,夏天炎熱、冬天風大,其實工作環境挺危險的。

對呀!所以蚵農為了降低風險並增加收入,開始改進養殖技術。

  詩中說的「插篊式」是以前的方法,好處是省時省力,但只能使用在潮間帶的淺灘上,潮水退去時,蚵仔沒有海水提供食物就長得比較慢,後來逐漸發展出可以在深水區域使用的蚵架,再把蚵殼串垂吊起來,讓小蚵仔可以長時間吃到海裡的食物,也長得比較快。

垂吊式的蚵架養殖方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

之前我在電視上看過像一艘艘船的養殖棚,那又是什麼呢?

那是一種更新的方法,叫做「浮棚式」。蚵殼串就掛在浮棚下,讓蚵殼串能一直在海水裡,小蚵仔就能吃到飽了。

浮棚式的養蚵方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

所以海水對蚵仔很重要,如果海水被汙染就麻煩了!

是啊!以前就曾發生蚵仔因為吸收被重金屬汙染的海水,蚵體產生化學變化,慢慢轉變成亮綠色。

光用聽的就覺得好惡心。 

那說有趣一點的,以前主要是男性負責出海種蠔,女性剝蚵,然後這些蚵殼除了回收再成為蚵蟲附生的材料外,在以前還會把蚵殼燒成具有膠結作用的灰,當水泥來蓋房子呢!

什麼?把蚵仔的家當成人類的家,這真是太有趣了!

靠海的臺南安平地區,很容易看到用白色蚵灰當成「水泥」蓋成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