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公民課
你的感受 他的數據
可能都不是真相
![](/images/fb.png)
在二○一六年時,英國牛津辭典選出了「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代表詞彙,主要表達大家逐漸不重視真相的現象。哲學家麥金泰爾(Lee McIntyre)也對後真相的概念提出許多說明,他主要關心的,是在數據與真相容易取得的現代,為什麼大家往往會相信錯誤的消息呢?
他與許多人觀察到,大家比起相信數據,更願意相信自己的感受。以前陣子的臺灣時事為例,很多人看到暴力犯罪的社會新聞,就會開始擔憂臺灣治安正在敗壞。不過,根據前年Numbeo公布的數據,臺灣犯罪指數卻是全球第二低,是世界上安全的國家之一,犯罪率基本上也是逐年下降。
如果社會新聞與犯罪率數據兩者都是真的,就說明「臺灣犯罪新聞頻繁出現」和「臺灣治安正在敗壞」,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即使前者是真的,也不表示後者是真的。因為臺灣總共發生的暴力案件,可能也只有新聞報導的那幾起。
但是,如果臺灣治安實際上沒有敗壞,為什麼還會有人「感覺」臺灣治安不好呢?
一起來思考
資訊產生感覺
這個背後可能涉及到感受塑造的過程。
感受或感覺雖然是很個人的,但在形成過程中可能受到他人影響。比如我感覺美國很富有、北歐很進步,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感覺,但我終究是從電視、網路的新聞與評論,或是和朋友聊天中,產生這些感覺。也就是說,感受是建立在我們所接收的資訊上。
比起冷冰冰的數據,感受通常更容易被「具體事件」形塑。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數據顯示臺灣很安全,大多數人仍會覺得臺灣治安正在敗壞。
畢竟,新聞報導的每起暴力案件都是一種「具體事件」,這些具體事件比起數據,更會在我們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暴力案件實際上很稀少,一旦被新聞強調報導,觀眾就容易聚焦在案件上,忘記整體治安的情況。
錯誤解讀數據
另一個可能會讓我們看不清真相的,是對數據的錯誤解讀。剛剛提到,數據很重要,它有時可以導正我們的錯誤感受;不過,即使我們手中握有數據,也不見得就真的能看清真相。
例如,剛剛提到的臺灣治安的例子。即使我們了解臺灣的整體治安,但如果不清楚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可能無法為臺灣治安給予公平的評價。這就好比,假使小明第一次考試拿了九十分,第二次考試拿了七十分,乍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退步很多,但事實上,第二次考試的考卷特別困難,全校平均只有四十分,小明是全校最高分。
如果我們看不到全校分數這個「整體」,那麼我們就可能會不小心對小明的七十分,做出不公平的評價,就像小明的家長可能會在不清楚的情況下,責怪小明沒好好複習。
因此,當我們的感受與數據有衝突時,不能完全相信眼前的數據,尤其在資訊、線索不夠完整時,有限的數據可能還是會誤導我們。我們只能努力、小心翼翼的看待這些看似客觀的數字,並反覆與其他資訊比對檢證,才能得到趨近正確的結果。
想一想
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遇過感受與真相明顯衝突的例子?例如班上大家都不喜歡的同學真的不好嗎?還是其實你內心知道他是善良的,卻相信同學說的小道消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