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1

  民國三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教育部在北平創刊一份三日刊的小型報紙,報名為「國語小報」,全部用注音國字編印,這就是「國語日報」的前身。
  民國三十七年一月,當時的教育部朱家驊部長來台灣視察教育,發現台灣在國語教育的推行方面十分積極,成績昭著,如果把北平三日刊的「國語小報」遷來台灣,改為日刊,一定可以發揮作用。於是朱部長決定把「國語小報」遷來台灣,改為「國語日報」,由魏建功先生擔任社長,聘請北平國語小報負責人王壽康先生為副社長,共同負責籌備工作。
  在籌備初期,當時政局持續惡化,幣制改革,教育部允諾撥給國語日報的編制和經費,又因為中央政府再三播遷,沒有法子撥付,國語日報只好將借到的一副殘缺不全的五號注音國字銅模和北平搬來的一架四開印刷機勉強拼湊,借用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的一個小空房中籌備出版。一直到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光復節這一天,終於發行了創刊號,一次出一大張。
  籌備期間,教育部雖發給金圓券一萬元、設備等。但創刊後經費既無來源,時出時停,銷路也無法打開,於38年初經營困難,報社乃賣掉東門廠房,清償債務,遣散員工,面臨停辦危機,教育部也不再挹注資金,讓其自生自滅,資金其實已幾乎歸零。直到民國三十八年三月十三日,國語日報正式成立董事會,教育部也並未捐助資金,從此與教育部脫離關係。推選傅斯年先生為董事長,洪炎秋先生為社長,把報紙當成社會事業來辦,多方設法,慘淡經營,總算在印刷、注音、出版方面逐漸改善,國語日報才慢慢的發展、成長。
  民國四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成立國語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為獨立的社團法人,政府並未捐助資金。民國四十九年一月二十一日經台灣省政府核准成立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政府亦未捐助資金,法人登記證書亦載明本社是由國語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全體股東捐助成立。可見,本社不是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
  發行初期,國語日報是在每天的下午出報;民國五十四年元旦起,每天出報由四開一張增加為兩張,讀者早上就可以看到報紙。民國六十九年九月六日,國語日報彩色版問世。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一日,每日報紙張數由兩大張增為四大張,有十六個版面。隨著報務漸有起色,國語日報社的經濟情況也日益好轉,民國五十一年並在台北市福州街自建六層大樓,這是中華民國報業史上第一棟為辦報而建的大樓。自此之後,國語日報社的業務發展也更為順利。民國七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國語日報社遷入台北市福州街二號購地新建的十五層辦公大樓,自此開啟了國語日報社永續經營的新里程碑。
  國語日報社是一個公益法人團體,與國內外一般報社不同,但是行政組織則與一般報社大致相似。國語日報社在歷任董事長、社長的主持和領導之下,秉持創刊時的理念:「以辦教育的態度辦報」,經營國語日報這份教育報、親子報。此外,繼報紙之後所發行的國語日報週刊、小作家月刊、中學生報也廣受讀者喜愛。本著推行華語文、推展教育的熱忱與理念,在多角化的經營下,除了報刊業務,國語日報社的其他各個部門也都蓬勃發展,所從事的圖書出版、語文教學、才藝技能、文教網站等業務都是為教育、文化、家庭、校園提供服務,也都持續對國家、社會產生了極大的貢獻。目前國語日報社全體員工約一百六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