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入境人體攻略
(2020/02/20中學生報)
文/陳盈盈
圖/朱怡貞、美聯社
2019新型冠狀病毒迅速擴散,成為國際重大事件,各國防疫專家對這種病毒所知有限,也還沒有特效藥。今天我們試著從病毒如何致病及防疫角度,來了解這種新疾病。
細菌與病毒在自然界存在已久。病毒比細胞,甚至細菌都小得多。病毒的組成非常簡單,僅由一小段遺傳物質─ DNA 或RNA,以及蛋白質外殼組合而成。
病毒介於生物與無生物之間,必須透過特定的宿主(細胞或細菌)才能夠生存、繁殖,離開宿主一段時間後就會死亡(時間長短視病毒種類而異)。可以說,病毒生存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寄生,然後製造出更多的病毒。
自然界存在著上千萬種病毒,並非所有的病毒都會致病。病毒對人類造成一般的疾病,像流行性感冒、水痘和登革熱等;也會對人類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如愛滋病、天花和狂犬病。這次引爆新冠肺炎的元凶─2019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它的組成結構就是由蛋白質外殼包覆著遺傳物質RNA。
遇對宿主進行複製
由於病毒有一層特殊的蛋白質外殼,只能感染特定的細胞(或細菌),一旦遇上「對」的宿主,就利用它的蛋白質外殼和細胞表面的受體進行配對,有如鑰匙和鎖一樣;病毒將它的遺傳物質送進細胞裡,利用細胞內的資源不斷複製自己的遺傳物質,以合成蛋白質外殼,組裝完成後,被利用的細胞就破裂、死亡。
每一個被感染的細胞會釋放出成千上萬個被複製的病毒,再感染其他健康的細胞。這就是為什麼小小的病毒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造成重病甚至死亡。
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十多年前造成SARS 疫情(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病毒,相似度極高,主要透過飛沫,或是眼、口、鼻等黏膜進入人體,攻擊人體的呼吸道,特別是肺。多數病患一開始會咽喉痛、咳嗽、發燒,嚴重的則呼吸窘迫、出現肺炎,導致呼吸衰竭,併發多重器官功能喪失,需要重症醫療照護。
病患的細胞一旦遭受病毒感染,這些大量被複製的病毒會出現在身體的分泌物裡,也會由唾液包裹,藉由噴嚏和咳嗽進入空氣中,再傳染給其他人。因此,只要和病患近距離接觸,便有可能受到病毒感染。不同於SARS 病毒,新冠病毒的傳染力更強,但幸運的是,相較於SARS,這種病毒的毒性稍弱,致死率較低。
人體三防線抗病毒
面對病毒的來勢洶洶,人體也不是省油的燈。第一道防線是皮膚,可以阻擋病毒進入體內。第二道防線是白血球中的吞噬細胞、殺手細胞,會四處巡邏,攻擊外來異物。最後則是啟動免疫力,產生抗體,和入侵的病原體( 簡稱抗原) 結合,使病毒無法產生破壞力。
病毒能否致病,通常和病毒入侵的數量與自身的免疫力,能否與之抗衡極有關係。因此,提升自身免疫功能,減少接觸到病毒的機會都是必要的。在醫療的層次上,可以研發疫苗,透過少量、毒性減弱或是死亡的病毒,誘發體內的免疫功能,抵抗病原,例如流感疫苗、麻疹疫苗;或是抗病毒藥物(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有效的治療疾病。
RNA 病毒突變機率高
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 病毒同屬RNA病毒。和DNA 病毒相比,RNA 病毒突變的機率更高,即使人們發展出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病毒也可能發生突變,更何況疫情如果大爆發,根本緩不濟急。因此,醫療上只能採取支持生命的做法( 例如提供氧氣、輸液、補充電解質、嚴重時插管,或提供人工心肺循環亦即葉克膜) ,透過急重症與密集的醫療照護,靠病患本身的免疫力擊敗病毒。
傳染病的可怕在於疫情的難以控制,如果一開始未能有效阻隔染病者,疾病的傳播速度又太快,一傳二、二傳四,將成等比級數的成長。短期內又無法有效治療,將造成大規模的傷亡,癱瘓整個國家的醫療資源,小小的病毒,可能動搖國本。
超級傳播者 無症狀會感染
傳染性的人。當感染者受到病毒或細菌傳染時,可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症狀,而被誤以為是健康的人;或是病毒在他的體內發生突變,具有更高的傳染力;或是他極為活躍,與大量的人接觸。
二十世紀初,一個名為瑪麗的美國廚師感染了傷寒,但沒有出現症狀,透過她的廚師工作(沒有勤於洗手),竟感染了五十多人,史上稱為「傷寒瑪麗」。SARS 期間,一位沒有出現典型肺炎的華人,在香港酒店感染了十幾名外籍旅客,隨後引爆香港疫情,並蔓延到海外多個國家。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臺灣出現首例無症狀,體內卻有病毒的個案。根據中國大陸首席醫療專家鐘南山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潛伏期可能長達24天,有的病患完全沒有發燒症狀,這些資訊都增加了防疫上的困難,後續發展難以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