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因生物棲息環境多元,造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連在臺灣的蝙蝠多樣性也居世界之冠。因此,了解蝙蝠與新興人類疾病的關係更顯得重要。
棲地被破壞而靠近人群
蝙蝠是地球上唯一可以真正飛行的哺乳類。全世界約有一千多種蝙蝠,大翼手亞目為體型較大的狐蝠,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擁有靈敏的視覺與嗅覺;小翼手亞目的體型較小,為了捕食昆蟲,發展出特殊的回聲定位系統。
蝙蝠特殊的生物特徵和生態習性,使牠們成為病毒和其他疾病媒介合適的自然宿主。雖然曾經從不同種類的蝙蝠身上分離或檢測出近千種病毒種類,但只有少部分病毒種類被認為可能與疾病有關。事實上,大多數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從目前的證據來看,並未顯示可以引起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疾病。
是什麼因素,促使某些病毒在蝙蝠和其他動物間互相傳播?可能是由於蝙蝠棲息地喪失和遭到狩獵造成。越來越多蝙蝠棲息地被人類破壞,導致牠們在生存壓力下,只能與人類和牲畜更加接近。
洞穴同居可能交叉傳染
蝙蝠每天利用飛行捕食,有些蝙蝠甚至會進行長距離的遷徙,例如墨西哥游離尾蝠,每年至少要飛行一千兩百公里,來回遷移夏季洞穴與越冬洞穴之間。
來自不同地區的同種蝙蝠,如果遷徙到相同的洞穴進行繁殖或度冬,會導致身上攜帶的不同病毒相互交流,進而產生新型病毒或病毒變體。食蟲蝙蝠飛行時,會通過嘴巴或鼻孔發出超音波,也可能使體內的病毒,透過上呼吸道黏液或口腔唾液發散在空氣中。
獨特系統能對病毒免疫
為什麼蝙蝠本身沒有病徵,感染給其他動物卻能高度致病呢?這是因為蝙蝠的免疫系統和其他脊椎動物相當不同。在適應飛行的生存方式下,蝙蝠的代謝率通常較同體型哺乳動物高。高代謝率,意味身體細胞像一部「火力全開的機器」,會大幅增加損壞機率。
蝙蝠可能發展出較強的DNA損傷修復能力,細胞也在高強度運動──「飛行」的情況下,適應了較高的體溫,可能抑制了體內病毒的複製。
蝙蝠為陸地生態系要角
儘管蝙蝠被人類認為是人畜共通病毒的重要天然宿主,卻也是陸地生態系重要的一環,不但可以幫助人類控制害蟲數目,提高農作物產量;也可以透過捕食蚊蠅病媒,達到生物防治和減少化學殺蟲劑使用,降低人蟲間的疾病傳播。
此外,蝙蝠可以幫助植物授粉,讓地球上許多植物得以繁衍後代,也為人類提供充足的蔬果等食物。有些地方,人類會利用蝙蝠糞便作為有機肥料,或利用蝙蝠唾液或血液,提取抗凝血藥物或特殊抗體。近代科學家更利用蝙蝠的迴聲定位特性,發展出潛艇的聲納系統、汽車的倒車雷達,或醫院的超音波檢驗儀器。
目前關於蝙蝠體內多數病毒的研究資訊仍然有限,相信透過探索蝙蝠的免疫機制,將有助於找出人類與新型病毒戰爭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