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安琪曼症(98年4月5日) | |
文/邵慧綺 | |
「安琪曼症」對一般人而言是相當陌生的名詞,安琪曼症的出現率相當低(約1/25,000),特徵卻顯而易見。 對於安琪曼症,大致有下列幾種稱呼:由於該病症患者有快樂以及僵硬、運動不協調、缺乏語言等特徵,而有「快樂傀儡症」之稱。另外,由於該病症是一九六五年,由英國的Hanry Angelman博士首先發現,就以其名為該症命名,稱「安琪曼症」,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稱呼方式。另外,國內還稱作「笑症」,主要因為該症患者的一大特徵,即臉部的唯一表情就是笑。 歸納許多文獻可知,造成安琪曼症的原因,大部分是由於母親第十五對染色體上隱性基因發生病變所致,也就是說,安琪曼症是一種與遺傳和染色體突變相關的病症。安琪曼症的主要症狀及特徵包括:癲癇;肢體運作不協調;過動;注意力不足;無口語能力,但能聽懂簡單的指令;智能障礙,認知程度低落;發展遲緩;突出下頷,舌頭突出,牙齒寬疏;經常大笑或莫名的興奮;睡眠週期不正常。這些缺陷都會影響學習,因此,找出適合的指導原則和教學策略,顯得格外重要。 針對安琪曼症學生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等行為特微,筆者曾以一名國中安琪曼症學生為對象,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互動,結果發現,採用行為改變技術進行介入,包括:忽視、示範、提示(口頭、視覺、肢體協助)、隔離及增強等方式,是相當有用的策略。 因此,善用一些幫助過動及注意力不足學生的教學方法(如下),對於安琪曼學生的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等行為應該也會有成效。 師生關係-接納、教導代替指責,注意學生長處。 環境安排-減少干擾及不必要的刺激,給予必要的限制和提示;提供安靜角落,將坐位安排在教師旁邊。 作息安排-建立生活常規;提供活動時間,一次只進行一項活動。 教學安排-善用學習管道,有效傳達訊息,結構化活動,縮短教學時間,設計多變化的單元,要有明確且簡短的指令,提供成就感教學,增加成功的機會。 行為管理-忽視不當行為,適當的增強,立即回饋,訓練自我控制,建立明確的獎罰標準。 其 他-藥物治療,父母訓練。 另外,由於安琪曼症學生尚有智能障礙、認知程度低落等特徵,因此在教學方面,宜應用教導智能障礙的相關策略,例如肯定、明確、簡短的指令;提供成就感教學;依學生的程度設計適當的課程;增加重複練習的機會;多線索的提供,例如口頭指示配合手勢;減少環境刺激;給予充分的回饋等方式,來提升學習的成效。 目前有關安琪曼症的相關文獻及研究不多,希望藉由本文的分享,讓社會大眾和更多特殊教育工作者認識這種病症的學生,也期許更多人探討及分享安琪曼症的相關教學方式及成果。相信結合眾人的力量與心血,將能幫助教師和安琪曼症學生獲得更多的支持,進而幫助他們發揮潛能,成就自我。 .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