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多障兒的生命之窗(97年7月14日) | |
文/余桂香 | |
小今兩年前入幼稚園時,不會說話,走路搖搖晃晃,經常跌坐或仆倒,無法好好坐著,整個身體軟綿綿的躺在地上,若沒有人抱她起來,她就一直躺到放學;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要依賴大人協助;也沒有學習的興趣。小今雖然每天來上學、到醫院做復健,但沒有任何成長,父母對她也失去期待,只消極的認為能陪伴她走過這一生就好。 身心障礙孩子的父母比正常孩子的父母辛苦,他們要付出更多時間陪孩子到醫院復健,回家要複習老師在校所教授的課程;還得努力賺錢,負擔孩子開刀、矯正或復健的醫藥費;更須有開闊的心胸,面對外界的眼光。在這重重壓力下,老師又何忍苛責父母在家為什麼沒把孩子教好? 面對像小今這種多重障礙重度孩子,無口語、眼睛斜弱視及肢體低張力,對我來說,的確是很大的挑戰。 首要的挑戰是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 我把穿在小今身上多年的尿布脫掉,尿溼的褲子一件又一件的換,同時,記錄她排尿時間,陪她蹲半小時馬桶,以訓練她如廁習慣。如此訓練持續三個月後,終於成功。學會小便後,開始教導她學習脫褲子、穿褲子及蹲馬桶等技能。現在,小今已會聽指令走到馬桶前脫下褲子蹲馬桶,再穿上褲子離開馬桶。 小今的手無法抓握湯匙,進食時習慣用手抓,造成食物掉滿地。我讓小今嘗試用各式各樣的湯匙,也請物理治療師協助改良湯匙讓小今使用,都成效不彰;只好在小今的周圍鋪上報紙,穿上圍兜,減少善後處理工作。 利用下課及午餐後時間,我帶小今在校園四周學走路。剛開始時,小今有點害怕,總是緊抓著我的手,一陣子後,便只抓著我的衣服走路,等她越走越穩後,已可以跟在我後面自行走路了;後來,走路成為她的運動之一,為了不讓她踮腳走,請小今媽媽做沙包綁在她的腳上,並背有點重量的書包,讓小今將身體重量集中腳上,減少踮腳走路的次數。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小今現在已可以從學校大門穿越穿堂、沿著走廊走到教室,安全到達目的地。 為了教小今說話。我從利用圖卡教她認識各樣事物做起。先從身體、五官學起,熟悉後,再學習日常用品名稱。就這樣,小今開始對學習產生興趣,並有了很大的進展,且都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現在,圖卡變成小今與人溝通的管道。 小今對數字的概念也有了興趣。剛開始認識數字1到5,當她拿到數字3,老師就拍小今的手3下,有時會請小今回拍老師的手。每天不斷的重複練習,且在媽媽的配合複習下,小今已經能辨認數字1到10,也有10以內的概念了。 因小今眼睛有斜弱視,視力上的問題多少影響了她的學習動機,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設計教具、教材,例如在每張數字卡中貼上磁鐵,讓小今拿取方便;又因為她拿一張或放一張字卡時,手會不自主的擺動,把字卡弄亂或掉落地上,影響學習的效率,便不斷調整教學方式或改變教具,讓小今的學習更順暢。 看到小今一天一天的進步,讓我深刻感受到,每個孩子都不能輕易放棄,不論是多麼重度或多重的障礙,只要用愛心、耐心、細心的陪伴與教導,有一天孩子都能像小今一樣,一定會有所成長的。.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