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在資源班(97年5月26日)
  文/李介麟
    資源班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落後普通學生甚多,但是實施「合作學習」,學生為了獲勝,全力以赴,互助合作,激起學習動力,學習效果是平日的數倍,且學習歷程中更獲得了人際技巧的訓練,使他們回到原班級中,能和其他同學有更佳的互動。
 
  合作學習的優點:
 
  (一)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且能積極互動,上課時動機強烈,增加學習效果。

  (二)同組的人彼此截長補短、互相學習,大家同時成長。
 
  (三)個人要在測驗時單獨作答,和自己的原來成績做比較,不是完全沒有自己揮灑空間,兼顧個人的學習成效。
 
  (四)同儕互助合作,班級有正面的學習氣氛,同組間有更強的凝聚力,一段時間後組員重組,又有新的局面,增進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開學至今,利用早自修時間將班上中年級小朋友,按其學習成就、性別,採異質分組方式,每組四人,分三組共十二個小朋友參與合作學習活動,其中包括了學習障礙、智能障礙、聽語障和注意力缺陷的小朋友,每組中選擇一個能力較高、較熱心負責的小朋友擔任組長,並教導其他同組成員組內個別的工作和合作事項,讓小組內部能分工合作,增進每個人的責任心和認同感。
 
  這次的教學是第三次利用合作學習方式上課,經過前兩次的分組學習,小朋友漸漸熟悉合作學習方式,也開始喜歡這種帶有比賽感覺的上課模式。透過老師、小組長和組員間的互相幫忙和社會技巧的學習,小組的成就能力較差,或智能較低下的小朋友也能參與討論;在榮譽制度下,能力較高的小朋友也能發揮愛心和主動提供協助,讓小組成長。
 
  活動進行中也發現幾個問題:
 
  (一)為了有熱烈討論和參與感,往往教室會很嘈雜,這次因為是在資源班進行示範教學,屬於小班級,活動進行較沒問題,一旦在普通班實施,普通教師是否能善用適當教學方式,以及教師和教學行政的管理是否得當?忍耐程度如何?都須考量。
 
  (二)上課時間較長,教師須更用心的掌握小朋友的學習進度,方能讓活動順利進行。
 
  (三)擔任小組長者未必要學習能力強的人,選擇較熱心、較有責任感的孩子擔任小組長,效果會較好。
 
  (四)低成就和注意力較差的孩子需要更多協助,也須教導同組小朋友互相幫忙,須更多的時間和教學策略配合。普通教師在顧慮大班級下,是否能考慮到孩子的特殊狀況?
 
  (五)學習和獎勵方式一定要有明確規則可循,訓練小朋友思考解決問題和合作的社交技巧,在剛開始時較困難,須一段時間學習;普通班級教師須提供相關環境和教材。
 
  綜合活動的優點如下:
 
  (一)孩子們藉由積極互助,低成就者樂於學習,成績有提升;較高能力者也能積極分享,「讓大家都能成功」。
 
  (二)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自我反省的能力與習慣,並進一步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評量主要是與自己競爭,比較能夠滿足榮譽心,提高學習熱忱。
 
  (四)小組與小組間良性競爭,可增進許多社會技巧的使用,例如:合作、關懷、用心、責任感等。
 
  (五)提高個人榮譽感,進而建立積極參與的活力。經過合作學習,學生比以前更喜歡上數學課,對教學內容也能較有系統的吸收,同學間的感情和人際關係也明顯好得多。
 
  最後,個人就教學的建議:
 
  (一)教師需要界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建構適當的社會技巧,以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二)校方和教師、相關人員需要發展適當的教學方案,提供教學環境和相關軟硬體設施,減少教學困擾,提高教學成效。
 
  (三)教師須熟悉教學流程,了解合作學習的特色與精神,適時引導學生。
 
  (四)評量需要多元化,不局限於小考,活動的進行、發言、討論、注意力、競賽等活動,均可作為評量依據;不僅有助於學習和釐清觀念,更能使教學活潑化,增加學習興趣。
 
  (五)良好的班級管理是實施合作學習的前提。如何適切的拿捏熱絡的討論、上課和班級秩序、學習氣氛,尤其重要。
 
  以往,教學者常把教學重心放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成效,甚少關注學生人際互動所產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障礙,藉由合作學習的實施,不僅開拓了教師與學校的視野,也改善學生人際關係不良所造成的學習偏差與障礙,將是未來中小學教學形態的主流。.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