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手札教室裡的春天(97年1月21日) | |
文/菲林 | |
星期五第七節上資源班的國文課,藉科技輔具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一邊聆聽詩詞吟唱的樂曲,一邊背誦唐詩,居然在他們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象。接著再讓他們完成老師規定的多元評量方式———發表,為這堂課畫上最動人的句點。 聽詩詞吟唱,原只是想讓學生明白文學和音樂離不開關係。聽了幾次,學生有時要求聽詩詞吟唱,而且要循環播放。後來學生自己也哼了起來,雖然五音不全,但配上熟記的唐詩,竟也像一回事了。 發表的地點在圍成一圈的課桌椅中間,記憶力短暫的小偉看著學習單,朗讀了一首詩。學障生小志和小杰大聲朗讀〈春曉〉;學障生小明展現另類表演,以活潑的節奏朗讀〈鹿柴〉,有點搖滾的味道。小不點則吟唱起〈獨坐敬亭山〉的自創曲,小明還在句子結尾加上〈澎、澎〉當伴奏,讓大家「駭」到最高點。 當資源班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時,他們主動的態度不輸普通班學生,他們也有愛秀的一面,只要創造適合他們發揮的舞臺,個個都能展現特色。.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