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特殊孩子不是客人(95年12月3日)
  文/張夫美
 
  「迪迪會念課文,也很會寫字,但迪迪在資源班與生活教育中會走丟。」迪迪會認很多字,但迪迪在排隊行進時會跟不上隊伍。他手腳是靈活的,但行動是被動的。

  「小薰是普通班小朋友,到特教班上課輔,不會自行從廁所走回生活教室,吃完飯不會自己收拾餐桌,吃飯時會喃喃自語的念著媽媽,十分無助的樣子。」趁著職能治療師到校服務時,和他討論這兩個普通班來的小孩,怎麼會比中度智障孩子的生活功能還差。治療師第一個反應就說:「因為他們是客人,普通班的師生將他當成客人般照顧,處處有人協助,筆掉了有人撿,聯絡簿有人抄,上廁所有人帶,他會的只是跟著大夥兒念書、寫字,其餘用心思處理生活能力都要由別人代勞,所以他已當了兩年的客人,一切宛如新生。」

  一切宛如新生,真是令人心驚,沒有生活能力,讀、寫、算代表的又是什麼?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首要的是能夠自我照顧,但此時這兩個小朋友卻本末倒置,沒有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反而能夠讀、寫、算。這是哪裡出了問題?父母親真的只要會讀書的表象即可?那孩子的未來在哪裡?一切只能依賴他人過活,沒有了協助時,什麼都做不了?杜威說的「教育即生活」,成了最大的諷刺。

  筆者認為融合教育中的特殊兒童應該要做到下列幾點:

  (1)沒有被服務的特權,才能長大。

  (2)父母親要正視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3)班上的同儕是友伴,不是助手。

  (4)班上的老師可以給他一個小小的服務職位,如收本子或照顧魚缸,使他感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5)發掘特殊兒童可表揚的小小事跡。

  (6)鼓勵就讀普通班的特殊小朋友和家長在課業輔導時間回到特教班,了解孩子除了讀寫算以外,生活自理的重要性。

  (7)邀請就讀普通班的特殊兒童家長參與相關的親子講座。

  (8)邀請就讀普通班的特殊兒童家長加入特教班愛心媽媽,服務他人小孩,順便檢核自己孩子成長。

  (9)在適當的時機做教育評估,找尋最適當的教學內容,以免錯過孩子的學習關鍵期,讓孩子喪失自信,易演變成情緒問題。

  (10)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而不再以「讀書」為取向,讓孩子成為一輩子的客人。

  融合教育是近幾年來的主流,尤其學前教育的融合對於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相互認識、學習與相處,提供了一個無私、無距離的空間,對於家長與孩子更具有心靈撫慰的功能,畢竟孩子沒有被區隔就是一種希望,期許長大會更好,這就是融合教育可貴之處。

  過多的選擇與特別待遇,反而使兒童未必能充分發揮潛能。融合教育中的客人,就是一個值得令人省思的問題。希望不管是普通班施行融合教育的師生或家長,都能為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生活的人做準備。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