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藝家黃塗山 編出竹子生命力
(2010/8/8)

每一刀都是靠經驗、歲月的累積,一根比人高的大竹幹,在黃塗山的巧手下,不到幾分鐘,已經被削成數條粗細勻淨的「篾絲」。儘管高齡八十四歲,依舊眼明手快,俐落的手腳,令人讚嘆不已。
從小生長在南投縣竹山鎮的黃塗山,十四歲開始學習竹藝。日治時期,竹山的竹子種類很多,竹皮彈性好、材質佳,可以廣泛的製成生活器具。國校畢業後,進入竹山郡立竹材工藝傳習所學藝,「當時上午讀書,下午必須到傳習所,學習竹藝。」
「做竹藝之前,要先學會剖竹子!」黃塗山娓娓道來:「剖竹子是一項技術、基本功,必須從頭到尾循序漸進。雖然有些材料可以向別人購買,但作品總是做得不漂亮,有的竹子需要厚一點,有的需要薄一點,這些都要靠自己調整。別人剖的竹子都是一樣厚,如果材料需要厚一些,卻用了薄一點的,很容易斷掉。」
竹子的前期處理也很重要。黃塗山說:「像做陶瓷、木雕,都有現成的材料,可根據需求量身打造,但竹藝須從頭開始,從竹子選材,到浸泡、煮沸、放在通風處乾燥,費時又費工,還須隨時保持竹子的溫度和溼度,才不會褪色。如果沒經過煮沸的階段,就得加藥漂白,才可以放得久,否則竹子容易生蛀蟲,會變黑,也容易斷裂。」
做過無數件的作品,黃塗山的設計靈感大都來自生活,像他的作品《肉籃》,就是臺灣早期的生活寫照。他表示,以前經濟環境不好,只有年節才有肉吃,於是用竹子編成籃子,吊在半空中,如此一來,貓和老鼠看得到,卻吃不到,這種竹器又叫做「氣死貓」。他也經常觀看展覽,吸取別人的優點,再融入自己的創意。他說:「我最喜歡看陶瓷、玻璃展,看到喜歡的造形,我會馬上記下來。」
如何讓竹子賦予生命?「技術、清楚頭腦,加上靈活的雙手,自然而然就有生命。」他說,做竹藝,頭腦要很清楚,如果這個作品需要四十條竹篾絲,卻只用三十九條,雖然只差一點點,就無法成功。「很多人做到一半,才發現少了一條,最後因為無法拆掉,只好毀掉重新再來。」
基本的竹編方法大約有五六種,包括三角編、四角編、六角編及輪口編等。越簡單的編法其實越困難,「因為越簡單,就必須編得越完美」,只要技術純熟,每一種基本編法,也可以衍生更多的編法。
簡單的作品一天就可以完成,複雜的作品可能要花上一個月。黃塗山說:「像花器展,有時候一件作品就可能花兩個月時間才能夠完成。」有沒有最得意的作品呢?他謙虛的說:「不論是做大的創作,或是小的作品,只要依照自己的方法完成,造形不會走樣,這就是最得意的作品,而不是完成的作品愈大件,就愈得意。」
「竹藝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修養。」黃塗山說:「從事竹藝最需要有耐心,心靜才能夠編出好作品。剖竹子很費力、很辛苦,手會痠、會痛,雙手經常被刺傷,大小傷口不斷。編竹子的時候,儘管可以坐著,但必須長時間坐,所以也會累,這都是必須要有耐心,得慢慢培養,否則容易半途而廢。」
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退休多年的黃塗山,目前仍到各地傳授竹藝,桃李滿天下。曾獲國家工藝成就獎和民族藝術薪傳獎的他說:「有人形容,中國文化就是竹藝文化。因為竹藝,讓我有機會上臺領獎,也覺得責任愈重,更有義務把竹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