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1910年留學美國,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歷任北京大學教授 、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中研院院長等職。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為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閱讀胡適」系列將帶領青少年朋友認識這位國學大師、中國新文學運動最重要啟蒙人,窺探大師的思想殿堂。

醉過方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節錄自《嘗試集》〈夢與詩〉

這四句傳唱一時的愛情詩句,出自「中國學術的哥白尼」——胡適寫詩的繆思。

鼻子人人有,惟君大得凶;

直懸一寶塔,倒掛兩煙囪。

親嘴全無份,聞香大有功;

江南一噴嚏,江北雨濛濛。

——抄錄自《嘗試後集》〈戲楊杏佛的大鼻子〉

這首戲謔逗趣的五言打油詩,也是出自「中國新詩的開山祖」——胡適之手。

前引兩篇詩作儘管風格迥異,卻都是胡適親筆的創作。這位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響噹噹的大人物,不僅是西方近代主流政治文化——自由主義。在中國的主要代表人物,致力於向中國引進西方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以及倡導理性精神和憲政、民權、民主等政治理念;同時身兼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終生致力於整理國故。因此,胡適成為對中國現代學術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尤其令人稱奇、嘆服的是,未及而立之年,胡適便在學界博得盛名。

為什麼胡適能在短短一兩年內,取得中國學術思想界的領導地位?與他的求學歷程是否有關聯?在紀念胡適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的同時,藉由胡適留下的作品,重新尋繹這位堪稱「一代國學大師」的學思歷程,或能從中汲取治學的巧門妙方。

《四十自述》一書,可說是當今世人追索胡適年少生活紀錄的重要依憑。其中,胡適在一九三○年所撰的〈九年的家鄉教育〉一文中,曾對自己幼時的受教記憶,有如下敘述:

「我才三歲零幾個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學堂裡讀書了。……我念的第一部書是我父親自己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叫做《學為人詩》,這部書說的是做人的道理。……我念的第二部書,也是我父親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名叫《原學》,是一部略述哲理的書。」

從敘述中,可以清楚理解胡適啟蒙甚早,不足四歲之齡便已開始誦讀詩書,學習待人處世的道理。該文中同時收錄胡適童蒙時期所讀過的各種書目,除了大家熟知的四書、五經外,尚且包括了《孝經》、朱熹所撰的《小學》等傳統經典。這些古文經典,胡適不僅能熟讀涵泳,也能通曉其中奧義。何以致之?據胡適自己的說法,關鍵就在於「講書」——聽先生講書。

原來,胡適自小入私塾求學,胡母為了確保胡適認真習得知識,特別支付較高的「束脩」給講課的先生,央求先生仔細「講書」——逐字、逐句的講解經文給胡適聽。幾年下來,高額的束脩發揮了效用,其他孩子連「父親大人膝下」都不懂,須向胡適請教。而胡適不但早已通讀四書五經,還能游刃有餘的涉獵風行於當世的章回小說,例如:《水滸傳》、《紅樓夢》等書,作為課餘的消遣自娛。可以說,國學大師的底子就是從私塾裡的「講書」開始奠定的,而這種認認真真做學問,踏踏實實做事的態度,則可視為胡母對胡適一生治學為人最重要的影響。

九歲後,胡適開始接觸中國古典小說,並大量閱讀,諸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唐芸洲的《七劍十三俠》……等章回小說,抑或彈詞話本《雙珠鳳》、翻譯小說《經國美談》等,他都讀得興致盎然;甚至連勸人為善修行的佛教經書《玉曆寶鈔》、《妙莊王經》,胡適也來者不拒,誠如他曾自言的:「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尤為難得的是,胡適十二三歲時,不但讀了大量的小說,還能把小說「講」出來,向周圍的本家姐妹們說書。靠著「讀」故事的驅使推動,他得把文言文的故事翻譯成績溪的方言土話,無形中逼使他更了解古文的文理。就在「閱讀」與「說講」的持續交互作用下,胡適厚實的白話文學根基緣此扎下,繽紛多彩的閱讀經驗,更為他日後創作文學作品蓄積了源源不絕的能量。

不僅喜愛閱讀、聆聽故事,擅長「講說」故事,胡適也勤於筆耕。剛及志學之年,便在同學的鼓勵下,撰寫〈地理學〉一文,刊登在當時鼓吹革命的刊物《競業旬報》創刊號上。據說,這是胡適的第一篇白話文作品。又因為興趣廣泛,胡適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所以著述豐富,現今仍廣為流布的著作,包括:《胡適文選》、《四十自述》、《三百年中的女作家》、《中國古典小說研究》、《海外讀書雜記》、《西遊記考證》、《白話文學史》、《戴東原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史》、《文學改良芻議》……等,不下二十種。

總的看來,胡適不但掌握了治學四要:「聽」、「讀」、「說」、「寫」,且無一不精,遂能在學識的涵養及文學創造的進程中,超越同儕,取得領先。時下青年學子們若能真切仿效胡適的讀書之方,假以時日,一定也能大獲啟益吧。